●揭傒斯全集文集卷九
雜文
○雜文
天馬贊
仙茅述
靜虛解
楊楚經字說
題昔剌使宋圖後
題鄒福詩後
幽憂賦
故叔父常軒五府君哀辭
九招一首為故嗣漢三十八代天師張留公作
祭趙供奉文
△天馬贊
皇帝御極之十年七月十八日,拂郎國獻天馬,身長丈一尺三寸有奇,高六尺四寸有奇,昂高八尺有二寸。廿有一日,勅臣周朗貌以為圖。廿有三日,詔臣揭傒斯為之贊。贊曰 【 贊,原無,據四部叢刊本補。】 :
維乾秉靈,維房降精。有產西極,神駿難名。彼不敢有,重譯來庭。東逾月窟,梁雍是經。朝飲大河,河伯屏營。暮秣太華,神靈下迎。四踐寒暑,爰至上京。皇帝臨軒,使拜迎稱:臣拂郎國,邈限西溟;蒙化效貢,願歸聖明。皇帝謙讓,嘉爾遠誠。摩於赤墀,顧瞻莫矜。既稱其德,亦貌其形。高尺者六,修倍猶贏。色應玄武,足躡長庚。回眸電激,頓轡風生。卓犖權奇,虎視龍騰。按圖考式,曾未足幷。周騁八駿,徐偃搆兵。漢駕鼓車,炎劉中興。維帝神聖,載籍有徵。光武是師,穆滿是懲。登崇俊良,共基太平。一進一退,為國重輕。先人後物,萬國咸寧。
△仙茅述
豫章之新建黃堂隆道宮道士羅君大年為余言仙茅事甚異,其辭曰 【 辭,四部叢刊本作「言」。】 :
昔晉之亂,有神人許旌陽者,出於豫章之境,西山之下,能以忠孝積功累行致仙道,師事諶母於丹陽之邑,黃堂之墟。母既授以道要,旌陽感之曰:「吾必歲朝母。」母曰:「吾即從此逝矣。去汝居南五十里,吾有飛茅在焉。汝能得茅處,即祠我。歲八月一至,足矣。」已而諶母果仙去。旌陽還得茅亦叢生,而地亦曰黃堂,即建祠,祀諶母 【 祀,四部叢刊本作「祠」。】 ,歲如期往朝之。旌陽尋亦仙去。其徒歲八月四日具幢蓋儀衞,鼓樂奉旌陽像朝母如旌陽存時,以為常。其後嗣其學者擴其祠為觀,復為宮,至今行之不衰。茅在祠前,剪而復生,如揚州瓊花,不易其處。茅具六味,能致六養:鹹能養氣,辛能養節,酸能養筋,滑能養胃,甘能養肉。人得茅煑而飲之,可以已疾癘,和榮衞,延年却老。
余家距祠百里,未嘗至其處,然嘗得茅煑而試之,言不虛也。夫茅 【 夫茅,四部叢刊本作「夫茅者」。】 ,著於易、書、詩、禮、春秋傳,祭則以縮酒,封則以藉立社之土,以其物雖薄而用可重也,未嘗言能神異如此。世稱神仙遺迹,奇詭荒誕,不可深致詰者以千數,而諶母特以茅著稱,其師弟子精誠之感不可揜如此。夫古之言,得仙者或以服食,或以導引,不食穀,獨稱許旌陽以忠孝積功累行致仙道,蓋足尚矣。夫可以動天地,感鬼神,貫金石,亘古今而不泯者,惟忠孝為然,況其師弟子之間乎?然嗣其學,守其壇場,而無諶、許師弟子之心,則樵牧殘之,牛羊踐之,茅雖神,能歷千歲而獨存哉!因羅之拳拳有感於忠孝云者,述以傳之,作仙茅述 【 作仙茅述,原無,據四部叢刊本補。】 。至順三年秋七月日。
△靜虛解
閬中蒲瑛粹玉揭其齋曰靜虛,自夜郎走書京師,求余言,作靜虛解。
惟靜為能統天下之至動,惟虛為能容天下之至大。至動,天也。至大,地也。非至動無以見靜之用,非至大無以見虛之載。惟靜與虛 【 與,四部叢刊本無。】 ,衆理出焉,萬物生焉,故聖人則之。君子學成於靜,益受於虛。非靜虛無以成君子,況聖人乎?惟聖人為能合靜虛之體,致靜虛之用,故可以參天地,贊化育。非靜虛無以成聖人,況天地乎?惟天得虛而無不覆也,惟地得靜而無不載也,故能運行四時,化生萬物。而非靜虛無以為天地,故體莫大乎靜虛,用莫大乎天地。是以衆人法君子,君子法聖人,聖人法天地,天地法靜虛。靜虛至矣。
△楊楚經字說
余與臨江楊君信可友凡十餘年。大德七年春,遇於武昌。居數月,得子湘書以示予,予嘉其年弱而志大,且甚好學也,遂許以女妻之。其年夏,與余入衡湘,冬俱還江西。爾後與信可亦時往還,而猶未識湘也。
十年春,余訪信可彬溪上,出湘拜余,且求所以字之。余曰:「冠而字,禮也。未冠而問字,無乃太早計乎 【 計乎,四部叢刊本作「計矣乎」。】 ?」信可曰:「湘惟不得子之言以為式之為患,何早計之為患?」乃問所以名之義。信可曰:「湘之生 【 之生,四部叢刊本作「生之」。】 ,余適還自湘,故以名。」余曰:「夫湘,楚水之大者也。既大其始,可不求所以大其終乎?夫湘,楚之經也。吾與若皆楚人也,可不求古人之志,行古人之道,以配湘之經,以大於楚乎?請字之曰楚經。經者,本也。本既舉矣,末有不從者乎?夫日月星辰,天之經也。長河大嶽,地之經也。五常三綱,人之經也。故天之經得則日月軌,寒暑時,雨暘若,萬物以育。地之經得則海不波,江安流,山出器車,河出馬圖。人之經,得則家以和 【 和,四部叢刊本作「寧」。】 ,邦以昌,祥瑞幷至,而天地理矣。及夫亂也,悉反之。勗哉經乎,苟聽是言也,有不配湘之經而大於楚者乎?」信可聞而喜曰:「即君之言 【 之,四部叢刊本作「子」。】 ,雖佐天子經邦理天下可也,況楚國乎?」余曰:「未也,苟鼓浩蕩而不求其源,騖紛華而不典於學 【 紛華,四部叢刊本作「紛萃」。】 ,雖欲經於一家 【 家,四部叢刊本作「邦」。】 ,大於一鄉,且不可得 【 可,四部叢刊本無。】 ,況一國乎?又況天下乎?勗哉楚經,其三復是言乎 【 乎,四部叢刊本作「也」。】 !」
△題昔剌使宋圖後
右國信副使昔剌使宋圖及名臣賦詠一卷。以昔剌公奇偉如此,四仗節使宋,豈無一言可紀而敍其事者,但責宋不能講和及概稱其奉使不辱而已,略不及其使事始末。
大抵宋之南渡,不能復振者,本於張浚抑李綱、殺曲端、引秦檜,檜殺岳飛父子;而終於賈似道之專,劉整之叛。況天方以數千年不能大混一之天下付之世祖皇帝,以主弱臣強之宋,豈能以數萬之金幣保區區江南一隅之地哉!故宋戰亦亡,和亦亡,況二者俱不能之耶?然非賈似道誤國失信,無以正皇元出師之號,非劉整之叛,無以周知渡江之謀,天也。整之謀亦非整之謀也,陳亮上孝宗封事料敵之言也。整本制置使趙方麾下一小校耳,拔諸行伍之中,用以為將。方將死,語其子葵曰:「劉整真將才也,然汝不能用。我死,汝必殺之;不殺,必為國害 【 國害,四部叢刊本作「國患」。】 。」方死,葵不忍殺,竟以瀘州叛,元遂用其策以滅宋,亦天也。嗚呼,得人則興,失人則亡,古今同軌,可不鑒乎!若昔剌公之屢使不辱,郝文忠之終始不渝,偉哉!
△題鄒福詩後
右鄒福詩七首。鄒福者,吾鄉田夫之子也。粗讀孝經、論語。家貧,與人傭耕。泰定元年,余居憂於家,其父遣從余,給薪水之勞,然暇即密自觀書。居五年,余攜至京師。會新天子入正大統,以文德治天下。明年春,開奎章閣,詳延儒雅,講論道德,置授經郎以教勳舊大臣子弟之在左右者 【 子弟,四部叢刊本作「弟子」。】 ,以國子教授廬陵林希顏及余為之。寅入而酉出,令福守舍,乃盡日閉門讀書習字,間為小詩,及暮則請可否於余。余或方倦欲休,或方讀書有會意處,或執筆為文章思方屬,必輟而告之,不使幾微見余懈怠意。遂以為常。今年秋,遷丞藝文,日簡靜無事,請問之時益富矣。余適墜馬在告,日臥齋閣中,福連有所作,皆可觀,余因取其法度音節尤近者得七首,為書之,仍題其後,以志余喜,且以為世之世臣大家學士大夫之子弟不知學者之勸。
余在閣中時,福又從林希顏學國書 【 林希顏,胡思敬校云:「『林』,文粹本無。」】 ,希顏極稱其可教 【 極,四部叢刊本作「亟」。】 ,其所得淺深,余不能知也。要亦好上者云爾。余數年於文事使令,蓋深得其助焉。因幷識於此。
△幽憂賦
士有甲與乙約為昆弟者,乙之兄弗友於弟,誣甲與乙婦私以醜之。甲念乙為名賢之後,且早負氣節,常欲自殺以明無他,而母猶存。余傷其意,為作此賦 【 此賦,四部叢刊本作「幽憂賦」。】 。其辭曰:
何黤黮而蒙昧兮,余不淑而獨當。天幽玄而無朕兮,匪殺身其孰明。懷國恩而未酬兮,念余母之弗康。聊泯忍以苟生兮,庶或察於微茫。彼哲人之遺緒兮,相凜凜其猶有耿光。孰忠貞而罔後兮,孰耿介之弗昌。既託余以死生兮,又事余以兄。余既異於禽獸兮,其忍為此不良!彼固衰薄而不足畏兮,乃不念厥祖之明明。
惟棠棣之鞾鞾兮,或違詩人之所歌。兄既不友於弟兮,又嫉予以不阿。騁淫辭以為鵠兮,稱飛文以為羅。彼妬之口兮,曾奚辭之弗加。人獨何心兮,弗求其故而肯訛。謂蘭茝之幽貞兮,與蕭艾而同科。謂百鍊之金以為柔兮,指美玉而為瑕。乘機觝巇既不遺力兮,猶恐余顧而有他。余髮衰齒就落兮,計相存其幾何。
託寸芳於鄧之林兮,投細鱗於巨海。謂■〈木巳〉梓之為尤兮,妨鱣鯨之所匯。余詎知皦皦之為病兮,孑孑之所罪。黯獨蒙此昏穢兮,雖夷齊其猶浼。豈昔壯而知自強兮,撫中歲而改度。匪哲人之孔明兮,孰能察夫余之故。苟哲人之莫余知兮,雖殺身其奚益。心怦怦而煩瞀兮,哀讒人之罔極。彼天地之廣大兮,固含垢而隱疾。豈松柏之受命兮,鬱紛糅乎枳棘。苟由中以求直兮,曾何情之弗獲。惟嫉媢以甘心兮,彌顛倒而狂惑。
嗟余生之不類兮,罹此咎之無由。余既恥夫匹夫之為諒兮,日與魑魅而為仇。幸讒人之無怒兮,祗割德而衷修。余既內省以不疚兮,夫何懼而何憂。曰止謗以不辨兮,服先哲之攸訓。匪成言以自道兮,人將誚余以固吝。聊抽毫以抒思兮,遡南風而解慍。上白日之昭昭兮,下黃泉之奔迅。謂余言之苟無徵兮,願與春冰而澌盡。
△故叔父常軒五府君哀辭
嗚呼,山巃嵸而崔崒兮,翳九原以榛榛。望不見夫人兮 【 夫人,四部叢刊本作「夫子」。依下,當據改。】 ,聽不聞其笑與言。風纚纚而不絕兮,雲漫漫而彌天。日翩翩而赴海兮,水咽咽而流川。匪美人之淪謝兮,余孰為之悁悁。
惟叔父之堅貞兮,謂金石莫與齊其固。胡獨為此春冰兮,溢朝陽之零露 【 溢,四部叢刊本作「溘」。】 。黃河可塞而陸兮,昆侖可鏟而夷。慨夫子之不可以作兮 【 夫子,胡思敬校云:「原作『夫人』,據下文改。」四部叢刊本作「夫子」。不可以,四部叢刊本作「以不可」。】 ,使我心怵而神悲 【 怵,四部叢刊本作「惕」。】 。樸■〈木敕〉擁聳而蔽天兮,松柏朴而在泥。荃蕙羃歷而沉穢兮,百草厭浥而揚輝。鸞愔愔鎩六翮以投棘兮,鴟鴞高舉而天飛。犁牛仰空躍踔而長鳴兮,驊騮騊駼躑躅靡徙而不肯馳。世豈獨無此美人兮,悵予世之日替。入始與言兮 【 言,四部叢刊本作「言言」。】 ,出反以為戾。毀大璞于九逵兮,和氏雖死其猶悲。傷洞庭震蕩而噴薄兮,咸池之音反淪降。彼燕石之頑礦兮,夫乃珍緹什襲而藏之。彼鄭衞之淫哇兮,夫乃嚘啾■〈口畫〉啞而揚之。嗚呼,悲矣哉!
予方構廈屋之巍巍兮,何中道而奪此規矩。予方鳴塤篪而會音兮,何不留此律呂。涕縷縷以沾裳兮,心怦怦而煩驚。目宛宛而凝望兮,愁綿綿而難語 【 難,四部叢刊本作「誰」。】 。旐翩翩以摩雲兮,夫子何不少留。夫子終不可以留兮,徒使我旦莫鬱壹而增憂。夫子其天飛而地降兮,雖欲從之莫知其由。嗚呼噫嚱兮,我心悠悠!
△九招一首為故嗣漢三十八代天師張留公作
維真人之壽命兮,敝天地而弗終。寧厭濁醜穢兮,溘上征乎太空。雲繽繽而鱗萃兮,先鸞旍之溶溶。神君紛而下迎兮,儵陰陽而景從 【 而,四部叢刊本無。】 。上下莫知所極兮,四方曷其所窮。仙其歸兮,無使予之忡。
北斗偃蹇以酌元氣兮,四時相推其迭序。石有時而泐兮,金有時而失固。合純一之至真兮,豈形器之能度。夫人有此美質兮,曾至死而莫悟。仙其歸兮,導余夫歸處。
觀世俗之淫巧兮,日雕樸而琢淳。梟獍呀而狂噬兮,謂虎狼之至仁。悵投足之無所兮,誰獨與予乎密親。雖忠信之足悲兮 【 悲,四部叢刊本作「憑」。】 ,又豈人之能信。願高舉而遠引兮,逝安□□□□□ 【 以下當尚有缺句。】 。
□□□□□□兮,余淪志而合神。豈余身之足畏兮,竊獨哀此□□。□□□□雷霆兮,草木何由而發生。旱魃熇而夏見兮,吾□□□□□。□□雨不得穫兮,冬炎燠而鬱蒸。虹霓朝而東陟□,□□□□□□。心炳炳而煩亂兮,仙翶翔乎太清。仙不歸兮,孰□□□□□。
□風颮而怒越兮,玄霧惑乎四維。揚旍旂於萬里兮,□□□□□□。鳥縱橫而蔽野兮,日崩騰而出師 【 出,四部叢刊本無。】 。鬼啾啾而晝嘷兮,□□□□狐狸。歲浩蕩而忽莫兮,民憂愁而曷夷。仙不歸兮,孰保順而抵巇。
仙超遙乎恬漠兮,豈上帝之攸命。既年穀之不熟兮,物疵癘而逆性。匪聖人顧懷兮,焉達祥而胤慶。仙之歸不歸兮,無使我心勞而神病。
蘅薇藹其樹芳兮 【 芳,四部叢刊本無。】 ,山嶚■〈山票〉而窈深。泉潺湲而轉石兮,交靈禽之好音。桂巃嵸而蔽天兮,虎長嘯而龍吟。仙之歸不歸兮,何繚繞而滯淫。
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□。衣彤霞之襜襜兮,布列星以為冠。佩長劍之陸離兮,駟八鸞之安安。海若惙而怛妖兮,夔罔竄而莫干。仙既有此靈德兮,曷不歸憫乎下人。□□□□□□□,□□□□□□□。
昔留侯之純懿兮,佐炎漢而興劉。惟戒覆以保終兮,託赤松而遠遊。既載此神裔兮,世承烈而紹休。帝屢降夫嘉澤兮,沛汪濊而下流。忍獨棄此明君兮 【 明君兮,四部叢刊本作「君兮明」。】 ,不余顧而少留。仙其歸兮,毋使予憂 【 予,四部叢刊本空缺。】 。
△祭趙供奉文 【 供奉,據正文似應作「應奉」,見元史百官志。】
維延祐元年歲在甲寅,十月某朔十日某甲,翰林學士承旨程鉅夫等謹以清酌柔毛之奠,致祭于故翰林應奉趙君景淵之靈。
謂天至仁,仁不可知。謂神至明,明不可依。善者短折,賢居冗卑 【 卑,四部叢刊本誤作「早」】 。孝不獲養,忠不獲施。謂為數耶?數理而已。賢必尊榮,善必壽祉。孝必終養,忠必行志 【 「忠不獲施」七句:四部叢刊本僅作「忠志」二字,漏抄二十六字。】 。此理之常,今胡不爾?惟君之生,茂懿粹和。力乎詩書,以承厥家。惟君之生,舂容廓深。一翶天庠,再驟詞林。讌笑語言,如金如玉。期君九霄,望君百祿。去年一疾,咸不能起。余曰斯人,必不止此 【 止,四部叢刊本作「至」。】 。其危一髮,勿藥有喜。咸喜相謂,必壽且昌。云何露電,一夕遽亡。孰無父母,君養不足。孰無妻子,君不得育。孰無兄弟,君不得友。孰無友朋 【 友朋,四部叢刊本作「朋友」。】 ,君不得守。藹藹公侯,君止下僚。萬物芒芒,君不復朝。知君所憾,惟此數者。命也如斯,莫如何也。所不必憾,秦公內姻。棺槨衣衾,克周于身。凡我同僚,其情孔親。故鄉雖遙,安臥而臻。人皆有死,豈必牖下。官無崇庳,在永終譽。靈輀將舉,落葉如雨。率衆哀號,永訣千古。尚饗!
●揭傒斯全集文集補遺
李節婦傳
桂陽縣尹范君墓誌銘
○李節婦傳 【 此篇及下桂陽縣尹范君墓誌銘均輯自蘇天爵編元文類,故除以四部叢刊本校勘外,復校以元文類。】
李節婦者,姓馮氏,名淑安,字靜君,大名人,山東廉訪使時之孫,湖州錄事汝弼之女,山陰令東平李如忠之繼室也。如忠初娶蒙古氏,生子任,數歲而卒。繼室以馮氏,生子仕,一歲而寡,有遺腹子,父歿兩月乃生,名之曰伏。訃至東平,李及蒙古之族相率至山陰,盡取其貲及其子任以去。馮乃賣釵釧,質衣服,權厝二喪於山陰蕺山下 【 權厝,原作「權立」,四部叢刊本同,此依元文類改。】 ,獨攜二子廬於墓。時年始二十二。唯布衣蔬食,羸形苦節,躬織紝為女師以自給。居二十餘年,教二子皆成學,遂遷二喪,反葬汶上 【 反葬,四部叢刊本作「反喪」。】 。邑人王毅以中書平章政事在告,為親臨其喪而銘其墓。齊魯之人聞之,莫不咨嗟歎息 【 咨嗟,元文類作「嗟咨」。】 ,有為泣下者。李及蒙古之族,皆大愧悔,羞見馮母子。馮視子任反出己子上。中書參知政事王士熙、侍御史馬祖常、禮部尚書孛朮魯翀、翰林學士吳澂、集賢學士袁桷、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、國子司業李端、太常博士柳貫輩,爭為文章,盛誇道之。山東、浙東羣有司,交上其事于朝,請褒異焉。其子仕、伏事母極孝 【 其子仕、伏,原作「其子任、伏」,四部叢刊本同,此依元文類改正。】 ,皆掾太府,有廉直聲而好學不倦。
史氏曰:李之初喪也,其族及其妻之屬,能扶其二喪,攜其母子,返乎汶水之上而撫存之,其義孰加焉。乃不遠二千里而來 【 二千里,原誤作「二十里」,依四部叢刊本、元文類改。】 ,直利其財也,當時亦豈欲挾其數歲之子以去,惡其無名耳。以二族之人,生長鄒魯之邦,乃不如一寡婦人,哀哉!馮氏其亦早有家教乎!
○桂陽縣尹范君墓誌銘
大德中,勳臣楚國公之季子帥湖南,有所愛掾廬陵范君元亨,其強敏之才,廉正之節,風動千里,人不畏帥而畏元亨。時余在長沙,數與之遇而不敢一詣門,恐溷君也。後二十七年,會其從子匯於京師,則君沒十年矣。乃錄其行請銘。
君諱元鎮,字元亨,其先蜀人,今居安福之清化里。祖巖,生二子,皆為太學生,季曰景材,是為君父。君早孤,母劉及其兄元方教育之。至元二十五年,監察御史舉廉能為江西憲掾。居五年,去之京師,辟徽政掾,又辟大司徒掾,皆不就。元貞初,詔求能書金經者,君在選中,經成,補湖南掾。秩滿,授瑞州稅使,改武岡錄事,攝綏寧令,進郴州桂陽尹。累階承事郎,卒官 【 卒官,胡思敬校云:「『卒』下當有『於』字。」】 。
君所至當官而行,無所阿避,祿入不足,則歸賣田宅以給之,往往初多忤而後反見知者。其行事之尤著者,則在帥府。有田千戶者死,其子曰田■〈艹巳〉,■〈艹巳〉幼弱,其弟田仁襲其官,據其業,而奴畜■〈艹巳〉。■〈艹巳〉長 【 長,四部叢刊本作「嘗」。】 ,愬於有司,數年不決。事上帥府,復多右田仁。君抱牘方力爭,帥怒,目左右捽君 【 目左右,四部叢刊本作「自左右」。】 ,且下吏,梁木壞,幾壓帥,帥乃止。田仁恐,求援行省權相,數日,使逮君甚急,且喻之曰 【 喻之,四部叢刊本作「諭之」。】 :「汝不用汝頭,汝來;汝愛汝頭,勿來。」皆謂君往必死。君竟往,極言田仁罪,反覆無所顧,不能屈,乃與■〈艹巳〉。在武岡,民張氏欺胡氏寡弱 【 民,四部叢刊本作「氏」,誤。】 ,占其產,倪萬戶脅張惠以罪,取其田,皆奪而歸之。許文炳兄弟爭財,二十年不決,召其兄弟涕泣而理喻之,許乞罷歸。在綏寧,王永明誣舒八殺人,實藍姓殺之,永明伏辜。諸峒飢疫大起,死者過半,下令寬征賦以恤之,諸峒嚮化。在桂陽,民白有盜其牛者,蹤跡無所得,方疑所捕,二猫嗛牛耳 【 牛耳,四部叢刊本作「牛且」,「且」字屬下。】 ,鳴號於庭,求猫主索之,果得牛,立命償其牛而正其罪。且桂陽側陋,供給與大縣等,民力彫耗,一以寬濟之。故其卒也,民無遠近皆縞素會哭,哭盡哀,猶不忍去。前後被行省及部使者檄,詰責諸郡邑,邑三百餘 【 邑三百餘,元文類作「凡三百餘」。】 ,莫不稱允,而不及大用以歿,悲夫!
君之卒,實至治元年十月二十有五日 【 至治,四部叢刊本闕「治」字。】 ,年六十四。以明年十二月二十有一日葬所居東北龍唐之原。初娶吳氏,再娶劉氏 【 劉氏,四部叢刊本、元文類無「氏」字。】 ,無子,以兄之子肇開為之子,年六十一乃得子,曰性傳。女三人 【 三人,原作「二人」,誤。依四部叢刊本、元文類改。】 ,長適大都路固安州儒學正劉蒙德,次適徐經遠,次適蕭信之。孫男三,壽駿、文豹、天霓,女一。銘曰:
此孳孳,稱所施,而止於斯,彼巍巍兮。
◇揭傒斯全集輯遺◇
詩
文
○詩
題明皇出遊圖應制
題季安中白翎雀
寄題武寬則湖山堂
題信上人春蘭秋蕙
周氏慈雲庵
題花鳥圖
海棠
四愛題詠
望雲道中
望雲感秋
題玄妙觀
開元宮碑詩
開元宮圖詩
△題明皇出遊圖應制
明皇八駿爭馳道,還是開元是天寶?長安花發萬年枝,不識韶華醉中老。奎章閣下文書靜,冕旒端拱唐虞聖 【 冕旒端拱,海山仙館本作「袞衣高拱」。】 。此圖莫作等閒看 【 「此圖」句:海山仙館本作「莫言此畫徒爾為」。】 ,萬古君王作金鏡 【 萬古,海山仙館本作「千載」。】 。
【 (錄自四部叢刊本卷三及海山仙館本卷三)】
△題季安中白翎雀 【 季安中,海山仙館本作「李安中」。】
白翎雀,白翎雀,每見灤河河上飛。平生未識百禽性,不敢籠向江南歸。
【 (同上)】
△寄題武寬則湖山堂
祝融九千七百丈,六月飛雪灑洞庭。攸輿學者武寬則,石鼓齋中窮六經。氣橫瀟湘波浪白,思入嵩華烟雲青。四千餘里到京國,倒插五色鳳皇翎。河西猛將今太尉,一見握手坐廣庭。立呼愛子俾受業,豈獨汝學我亦聽。猿肩虎頭日侍側,長刀大劍羅青熒。動陳忠義破肝膽,衆目睒■〈目易〉開心扃。丈夫乖遇豈偶爾,縱不我聽我則寧。嗟予官冷材力薄,每辱奇俊哀竛竮。天晴風靜輒過我,如病得瘥醉得醒。不為湖山勞夢寐,不為富貴疲心形。始知卓識出天性,豈彼狗苟蠅營營。方今夔皋滿廊廟,洪恩屢降無濫刑。長材用世何不可,大夫列卿如拾螢。君如得位立行志,慎勿學我空惺惺。我今老矣何所稱,白雲深谷寒煙汀。
【 (同上)】
△題信上人春蘭秋蕙
孤芳不作幹,奕葉自含滋。白石蒼苔路,落花流水時。
山深風露冷,何處有花開?直入雲林去,香沿石澗來。
【 (同上。原題四首,此乃其二、三,餘已見卷八。)】
△周氏慈雲庵
韓阿松柏野煙飛,丞相文章入鳳池。華屋青山春掩冉,浮雲流水暮逶迤。哺鳥時拂巖花落,馴鹿長環宰樹悲。唯有慈孫禁垣里,年年南望不勝思。
【 (錄自元文類卷七)】
△題花鳥圖
吳中女兒顏色好,洗面看花花為悄。調朱弄粉不自施,寫作窗間雪衣鳥。
綠窗沉沉春晝遲,半生心事花鳥知。花殘鳥去人不歸,細雨梅酸愁畫眉。
【 (錄自皇元風雅前集)】
△海棠
嫣然無不在凝脂,絕世東風綵筆奇。却問太真曾睡否?還應長睡馬嵬時。
【 (同上)】
△四愛題詠
蓮菊梅蘭共一堂,父兄子弟愛無忘。對花便擬書徵士,學道唯求接素王。孝友家傳人所羨,橫斜句好興偏長。百年心賞千年意,一種風流四種香。
【 (錄自皇元風雅後集)】
△望雲道中
南連鶻谷北龍門,一帶風雲際塞垣。草樹每迎天仗過,河山高揖帝畿尊。兩都形勝司津要,九域輪蹄據吐吞。誰道古陽居僻陋,聖道今日是中原。
【 (錄自畿輔通志卷一百五十八古跡五城址五)】
△望雲感秋
天涯節序去怱怱,秋色人情特地同。昨日軒窗猶酷暑,今朝庭院已淒風。蒼涼短髮侵晨鏡,牢落覊懷怯候蟲。鄉國三年歸未得,又將愁眼送歸鴻。
【 (同上)】
△題玄妙觀
誰道錢唐非昔日?神宮仙館參差出。天慶已開玄妙門,桃花猶結千年實。仙人巖客題詩處,道士著經曾姓褚。舊人雖有馬先生,年幾一百猶童孺。永昌門外浙江潮,趁潮暮暮復朝朝。仙人一去不可招,蓬萊願往那能橋?鍊師歸領祠宮事,淨洗塵心養真氣。滿城煨燼猶哭聲,空有吳山千丈翠。
【 (錄自田汝成西湖遊覽志卷十二)】
△開元宮碑詩
噫嘻錢唐,何王所基?由汴革命,播都南陲,定鼎臨安,協于神龜。元興龍翔,大拓疆土,四海八荒,咸覿其主。噫嘻錢唐,故宮禾黍,帝子之居,是為開元。以棲百神,踰三紀年,神弗顧依,將事吉蠲。回風却掃,馮怒熒惑,宣陰導陽,去穢除慝。以來清風,以專靜嘿。革故者天,鼎新者人,矧我真人,皇人之真。亦曰多才,能事鬼神。身為玄師,行仁有勇,一倡百和,風起水湧。神宮告新,曾不旋踵,■〈目冉〉■〈目冉〉樓觀,仡仡垣墉。儼乎天人,象帝之宮,風馭飇輪,於焉從容。薦我明馨,考我鐘鼓,於皇萬年,受天之祜。碑詩揚休,石以永固。
【 (同上卷二十一)】
△開元宮圖詩
香臺遙對紫皇家,陰洞潛迴七寶車。景氣未收春夢斷,新宮月冷誦南華。
【 (同上)】
○文
詩宗正法眼藏
傅與礪詩集序
送傅與礪序
歐陽先生集序
吳澄神道碑
金臺集後序
潞陽郡公墓誌銘略
王順神道碑記
△詩宗正法眼藏
五言、七言,句語雖殊,法律則一。起句尤難。起句先須闊,占地步要高遠,不可苟且。中間兩聯,句法或四字截,或兩字截,須要血脈貫通,音韻相應,對偶相停,上下勻稱。有兩句共一意者,有各意者。若上聯已共意,則下聯須各意。前聯既詠景狀,後聯須說人事,兩聯最忌同律。頸聯轉,意要變化,須多下實字,字實則自然響亮,而句法健。其尾聯要能開一步,別運生意結之,然亦有合起意者,亦妙。世之學者,多用意中間兩聯,而不知首尾起結尤為難也。
詩句中有字眼。兩眼者妙,三眼者非。且二聯用連緜字,不可一般,中腰虛活字,亦須迴避。五言字眼,多在第三或第二字,或第四字,或第五字。
字眼在第三字:
鼓角悲荒塞。 星河落曉山。 江蓮搖白扇。 天棘蔓青絲。 竹光團野色。 舍影漾江流。
字眼在第二字:
屏開金孔雀。 褥隱玉芙蓉。 碧知湖外草。 紅見海東雲。 坐對賢人酒。 門聽長者車。
字眼在第五字:
兩行秦樹直。 萬點蜀山尖。 香霧雲鬟溼。 清輝玉臂寒。 市橋官柳細。 江路野梅香。
字眼在第二、五字:
地折江帆隱。 天清木葉聞。 野潤煙光薄。 沙暄日色遲。 楚設關河險。 吳吞水府寬。
杜詩法,多在首聯兩句。上句為頷聯之主,下句為頸聯之主。七言律難於五言律。七言下字較麤實,五言下字較細嫩。七言若可截作五字,便不成詩,須字字不可去方是。所以句要藏字,字要藏意,如聯珠不斷為妙。
古詩要法
凡作古詩,體格句法,俱要蒼古;且先立大意,鋪敍既定,然後下筆,則文脈貫通,意無斷續,整然可觀。
五言古詩之法
或興起,或比起,或賦起。須要寓意深遠,託辭溫厚,反覆優游,雍容不迫。或感古懷今,或懷人傷己,或瀟灑閑適。寫景要雅淡,推人心之至情,寫感慨之微意。悲喜含蓄而不傷,美刺宛曲而不露,要有三百篇之遺意。觀漢、魏諸古詩,藹然有感動人處,如古詩十九首,皆當熟讀,久之自見其趣。
七言古詩之法
要鋪敍得好,要有開合,要風度,要迢遞,要險怪雄偉,要鏗鏘波瀾。開合如江海之波,一波既作,一波復隨。又如兵陣,方以為正,又復為奇;方以為奇,又復是正;出入變化,不可紀極。備是法者,惟李杜也。
長篇妙在鋪敍時將一聯挑轉,又平平說將去,如此轉換數帀,卻以數語收拾,則妙矣。
【 (錄自吳景旭歷代詩話卷六十七,題曰「揭曼碩述」。所錄是否全文,待考。)】
△傅與礪詩集序
自至元建極,大德承化,天下文士,乘興運、迪往哲,稍知復古。至於詩,去故常、絕模擬,高風遠韻,純而不雜,朔南所共推而無異論者,蓋得江西范德機焉。德機沒後,又得其鄉傅與礪焉。德機盛矣!余每讀與礪詩,風格不殊,神情俱詣,如復見德機也。然德機七言歌行勝,與礪五言古律勝,餘亦在伯仲之間;而德機得盛名時年已過與礪,使與礪及德機之年,不知又當何如也。
天下文章莫難於詩。劉會孟嘗序余族兄以直詩,其言曰:詩欲離欲近。夫欲離欲近,如水中月,如鏡中花,謂之真不可,謂之非真亦不可。謂之真,即不可索;謂之非真,無復真者。惟德機、與礪知之及此,言之及此,得之及此,故余傾倒於二君焉。而德機已矣,余無能為矣;庶幾猶有若與礪者,他日足為學詩者之依歸也。
傅君初字汝礪,余以天下同其姓字者衆也,而易之曰與礪,且以「與」與「汝」聲相近而便於改稱也。元統三年九月辛巳朔,揭傒斯序。
【 (錄自嘉業堂叢書本傅與礪詩文集卷首)】
△送傅與礪序
元統三年秋七月,詔假羣玉內司丞鐵柱吏部尚書,丞相掾智熙善禮部郎中,使安南。以臨江傅若金為輔行。
若金字與礪。為學有本末,為文章有規矩。至於歌詩,蓋無入而不自得焉。其高出魏、晉,下猶不失於唐。又能知為國體要,自秦、漢而下逮於我朝,凡使安南,賢否、姓名、若出使歲月,皆歷數不遺。故凡使事,悉以諮之,動靜相維,舉措必戒,先事而慮,物至而應,舉小包大,萬變不窮。國中賂遺,毫髮無所取而皆本之至誠,得尊中國、撫四夷之道,雖傔從趨走皆畏憚過於使。往返萬數千里,所至大府交薦其賢。及安南入貢使及國門,首問傅先生安在。
初,安南數侵占城,遣使入告。是行也,有別旨切責安南,而所降制書上有「安南王」字。行至真定,默省曰:安南自陳日烜絕王封,朝廷有詔、安南上表,皆止稱世子。今制書有「安南王」字,是無故自王之也。安南遂自稱王,奈何?請二使還白朝廷,二使議未決,迺自請行。即賃馬馳至都堂,都堂大喜,立收還制書,且以得傅君輔使事為甚幸,而君命以不辱。及使還,首循舊制授以廣州儒學教授。
嗚呼!向非朝廷知人,不能使傅君;非傅君之學,不足以稱朝廷任使。使朝廷皆若用傅君,安有敗事哉!然傅君之名由是而立,傅君之榮由是而基;他日任朝廷之事必有大於此者,又當何如也。故余送傅君之行不及廣州之說,而本於使事云。至元四年歲戊寅四月十有一日,揭傒斯序。
【 (錄自嘉業堂叢書本傅與礪詩文集附錄,標題係輯者擬,原題作揭文安公送行序)】
△歐陽先生集序
歐陽先生集,曰詩流者三卷,曰鈆中者十卷,曰驅煙者十五卷,曰強學者十卷,曰述直者三卷,曰脞語者三卷。其門人王師模所輯也。所輯者止此,作而未已者不止此。
先生於書無不讀。其為文豐蔚而不繁,精密而不晦者,有典有則,可諷可誦,無南方啁哳之音,無朔土暴悍之氣,惜棄在草野,不得與典謨訓誥之述作以黼黻皇度。然文關於世教,斯可傳矣,不繫其人之隱顯;學貴於知道,知道,斯可法矣,不繫其書之繁簡。先生之可傳可法者,固有在矣。余獨恨不登先生之堂,從諸生之後而請益焉。因王君請為集敍,姑書以識予嚮慕之意。後至元六年冬十有一月朔,揭傒斯序。
【 (錄自四部叢刊本圭齋文集卷首)】
△吳澄神道碑
皇元受命,天降真儒;北有許衡,南有吳澄;所以恢宏至道,潤色鴻業,有以知斯文未喪,景運方興也。然金亡四十三年,宋始隨之。許公居王畿之內,一時用事,皆金遺老,得早以聖賢之學佐聖天子開萬世無窮之基,故其用也弘。吳公僻在江南,居阽危之中,及天下既定,又二十六年,始以大臣薦,強起而用之,則年已五十餘矣。雖事上之日晚,而得以聖賢之學為四方學者之依歸,為聖天子致明道敷教之實,故其及也深。上既命詞臣歐陽玄誄許公之行於石,復以吳先生之述詔臣傒斯。臣材質駑下,於學問無一堪可,詎足以窺涯涘,塞明詔,然國家盛典,敢不欽承!
謹按前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狀,公諱澄,字伯清,撫之崇仁人。曾大父大德,大父鐸皇,贈中奉大夫、淮東宣慰使、護軍,追封臨川郡公。父諱樞皇,贈資善大夫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左丞、上護軍,追封臨川郡公。祖妣謝氏,妣游氏,追封臨川郡夫人。
世有積德,為儒家。其所居咸口里,在華蓋、臨川二山之間。豐城徐覺者,善望氣,嘗過而指曰:必有異人出焉。已而生公之前一夕,里中人夢有神物蜿蜒降公所居,明日生公。三歲能誦歌詩數百篇。五歲出就外傅,日受千餘言,三四過即記不忘,夜誦常至達旦。七歲能默誦五經。十歲知為學之本,大肆力於朱子諸書,猶以大道為入道之門,必日誦二十過,如是者三年。十五遂以聖人之學自任,作勤、謹二箴,敬、和二銘。十六拜程若庸先生,友程文憲公鉅夫。十九作自新、自修、消人、理長、天理、克己、悔過、矯輕、警惰諸銘,以自策勵。二十舉進士,明年,下第。又三年,宋亡,天下為元,是為至元十三年。而政教未舒,民疑未附,乃與樂安鄭松隱居布水谷,作孝經章句,校定易、書、詩、春秋、儀禮、大小戴記。
二十一年,遭父喪,凡治表悉從古制,鄉里皆化行之。服除,程文憲公以南臺侍御史奉詔求賢江南,強起公,以故舊,俱至京師,而不受其薦。居數月,以母老辭去。程公既不能屈公,又言所校諸書宜置國子監,以資學者。朝廷下行省,行省下有司,即其家盡錄上之。元貞初,至豫章,憲幕長郝文公迎館羣庠 【 公迎館羣庠,疑當作「迎公館郡庠」。】 ,朝夕聽講,有所問答原理數千言。省屬元文敏公明善以學自命,問易、詩、書、春秋,嘆曰:「與吳先生言,如探淵海。」終身執弟子禮。董忠宣公士選時為行省左丞,迎至家,親執饋食,曰:「吳先生,天下士。」董公由南臺御史中丞入簽樞密院事,薦有道,東平文貞王不忽木曰:「董公不妄舉。」方議行用之,會遷御史中丞,尋以疾薨,不果用。五年,又以董公為中丞,乃授應奉翰林文字、登仕郎、同知制誥、國史院編修官。比至,已有代。執手遮留不去。中山王、張達,河西張恒輩,皆從受業焉。八年秋,除將仕郎、江西儒學副提舉。明年,侍次家居,校定邵之書,始推其書上接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之傳。明年冬,始就官,居三月,即免去。校定老子、莊子、太玄。
至大元年,以從仕郎國子監丞召。修許文正公之教,日講於公,夕講於次,寒暑不懈。仁宗即位,進司業。乃損益程文公學校奏疏,胡文定公大學教法、朱文公學校貢舉司議,為教四條:一曰經學,二曰行實,三曰文藝,四曰治事。未及施行,為同列所嫉,一夕竟去。六館諸生悵悵如失父母者;有不謁告從之而南者,居數年然後歸,歸皆取高科,為名士。集賢以祭酒召公,中書不可。延祐初,賓舉之詔行。四年,再校議江西而詔集賢修撰虞集乘傳山中,起為集賢直學士,特加奉議大夫。明年秋,行至儀真,以疾謝遣使者,就金陵,過九江,拜周元公墓而歸。北方學徒數十人,皆從之至家,留不去。
英宗即位,鄆忠憲王拜住為丞相,進賢屏惡,天下風動。至治三年春,遣中書直省舍人會江西省臣就家起拜翰林學士、知制誥同修國史,進階太中大夫。以五月至京師,時駕在上都,尋有南坡之變。明年春,治任將歸,衆皆懇留,為大行實錄計。會朝廷以江浙行省左丞趙簡言請開經筵,以公及平章政事張蔡公珪、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。每進講必三四過乃已。泰定二年閏月,修英宗實錄。八月,書成,未及上進,即稱疾。中書知有去志,即院具宴舉留,宴畢,乘小車出城委牒而去。中書聞之,即以驛舟追至楊村,不及而返。明年詔遣使賜楮幣五十緡,金織段文二,進階資善大夫。公上表辭所賜物。四方學者日益衆,公雖疾,必強起教之,又衣食之,故學者多至卒業而後去。
元統元年六月,微疾。乙酉夜,有大星隕其舍東北隅,明日日中遂薨,年八十五。以玄端斂。及治喪,一用公所定家禮。贈江西行省左丞、上護軍,追封臨川郡公,謚文正。妻余氏,追封臨川郡夫人。
子男五:文,以澤授奉議大夫同知柳州路總管府事,後公一年卒;袞,先卒;京,以便養特授撫州路儒學教授;稟,亶。孫男十:當、蕃、畣、■〈艹富〉、■〈田〉、奮、里、畀、畟、畧。當,國子助教;畣、■〈田〉早世。女五,譚觀、會、文、熊鈴、黃盅,其壻也。曾孫男四:亼、全、仚、侖,孫女二。
臣竊惟我國家自太祖皇帝至於憲宗,凡歷四朝五十餘載,天下猶未一,法度猶未張,聖人之學猶未明。世祖皇帝以天縱之聖,繼統纂業,豪傑幷用,羣儒四歸,武定文承,化被萬國,何其盛歟!至若真儒之用,時則有若許文正公由朱子之言,聖人之學,列位臺輔,施教國子,是以天啟昌明之盛也。乃若吳公,研磨六經,疏滌百氏,綱明目張,如禹之治水,雖不獲任君之政,而著書立言,師表百世,又豈一材一藝所得並哉!其學之源,則見於易、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諸纂言;其學之序,則見於學統、學基諸書,而深造極諸猶莫尚於邵子。其所著書文章皆行於世。
公隱居時,有草屋數間,程文憲公過而署其牖曰草廬,故號草廬先生。其葬以元丁亥 【 此句疑有脫字。】 。其墓在縣之禮賢鄉,地名左橋陳頃蛇坑。其銘曰:
天地之大,六籍載焉;帝王之尊,六籍位焉。六籍之道,無內無外;六籍之義,有顯有晦。匪伊求之,道何由明;匪伊明之,道何由行。昔豈弗求,求或未至;昔豈弗明,明或猶蔽。天監之籍,生此哲人;抉微闡幽,志氣如神。其言汪汪,其書洋洋,其學之方,其國之光。天下儒師,國中通貴;永配孔庭,以式百世。
【 (錄自四庫全書本吳文正集附錄)】
△金臺集後序
詩之義本於諷諭,蓋心欲有言而言不足以道志,故假於辭焉。而辭也者,欲其諭難言之志也。然語澀而俚,意浮以近,文采不足以動人,立言易朽,君子不由也。余致力於斯甚久,未嘗敢以易心為之。蓋得於意者為難美,而修於辭者不失之過則不及,以是而輟者十八九。嗚呼,其難矣哉!
金臺集者,友人合魯易之之詩也。其詩百餘篇,森然若開羣玉之府,圭璋琮璜,各有列位,辭語至到,而神與情詣,動盪激越,可歌可舞,信乎其能諭諸人者。余讀之再過,因歎賞不已,遂書所見於其篇末云。至正三年二月既望,揭傒斯書。
天曆元年春二月八日,淮東宣慰使李公薨,贈通奉大夫、江西等處行中書省參知政事、護軍,追封潞陽郡公,謚忠靖。元統二年冬十有一月二十二日,其配潞陽夫人柴氏薨。十有二月六日,合塟通州潞縣之南臺坡先塋。嗣子世安請銘。
公諱廷,字瑞卿。其先粵之漳南鎮人,今家京師。公早孤,母績以教,子樵以養,惸惸潞水之上。柴好禮先生聞之曰:「母貞而子孝,不興何待。」以其子妻之。
年二十,起家京尹曹,歷左司、吏部府正掾。太子詹事完澤數言之東宮,得召見,用為南昌尹,善政聞於朝。復入掾詹事及中書,以勞調泉府司知事,進經歷,遂為司丞行泉府,罷,受詔覈江南賦。賦平,以能同知河南府事。諸王及使客不絕於道,修傳邸,備供饋,以紓民憂。祠二程、張、邵、司馬以教民學。遷陝西行省員外郎,出良民為奴婢者三百餘人,朝廷以為忠,進甘肅行省郎中,復召為戶部郎中。賦法均出,賦不窳濫,益以為賢,賜三品秩,以為江州總管。天久不雨,施德化,理寃滯,去士民所疾苦而便利之,乃雨。發廩勸分活民於饑者三萬餘家,命醫載藥起民於疾者三百五十餘人。改兩淮屯鹽總管。田之沒於民者為頃餘二十戶,之入於他籍者千二百五十有三,逃於他郡者九十有六,皆復之。糧之重於民者為石六千四百有六十,皆除之。歲省公帑十七八,而上供無不備,上數遣使賜酒勞問,始給各官公田,政成,召為兵部尚書,遷刑部尚書。權臣鐵木迭兒陰縱其子八思吉思以宣政使主司徒劉夔獻吳中民田,罔賜錢六千二百五十萬緡,子唆南復以治書侍御佐大夫帖失為大逆,悉奏誅之,重賂不能易其守。拜淮東宣慰司,以服居幾月,引年謝歸。越五年而薨。階由將仕郎十遷為中奉大夫。
公每念自大父以下,間關喪亂,累德累行,以有今日,故善無不為。夫人柴氏又賢,克相以道。從父一門三世貧,無以為家,與之同出處、衣食、婚嫁、喪塟者五十餘年。及公沒,夫人又為屋以居之,割田百畝,買牛及農器使耕以生之,不足,又從而給之。夫人身不衣華采,口不饜膏粱,僦民居十有七年,鄰人未嘗聞其聲。旁有果林,非地主所分賜,不敢取。子孫未仕,不得乘車馬,衣裘帛。雖片絲不輕棄,惟所以厚宗族、篤婣親,一以公為心。故公與夫人之沒,人莫不盡傷。
公得年七十三,夫人七十二。有子男若而人。銘曰:
翼翼李公,為國之良。克齊於家,克勤於邦。進必以道,退不失常。弗規而圓,弗矩而方。有功弗知,有德弗忘。孰不為臣,惟公之臧。溫溫夫人,為家之則。克儉於身,克豐於戚。謀不及外,中饋是責。言不及內,警戒是益。殫婦之道,盡母之德。孰不為婦,惟夫人之式。茫茫淮楚,逖逖河關。公惠如水,公名如山。山川不改,公去不還。有邑曰潞,其里南臺。公藏於茲,永閟不開。匪惟公哀,惟時之哀。
【 (錄自畿輔通志卷一六六古蹟十三通州,係節略之文。通志云:「元李忠靖廷墓在舊城南關南臺坡,天啟初水潦岸崩,墓石盡露,乃監丞揭傒斯所撰,土人錄其文,仍取土掩之。」文又見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九,節略更甚。)】
△王順神道碑記 【 按:此碑記末題至正十一年撰,記中又多涉至正間事。然揭傒斯至正四年已卒,則此碑記恐非其作,姑錄以備考。】
蓋聞人生兩間,聖愚賢凡,類萬不齊,間有孝弟忠信之士,則天必厚其祐,衍其慶,昌大其子孫,富貴而榮顯之,所謂積善降祥,是乃天道者,諒有徵矣。嘗即井陘王氏河間公實行觀之,為益信。
謹按公諱順,世居井陘下良里。曾大考琪,祖考智,皆業農,晦彩弗耀。東平公諱進 【 「東平公」上,當脫「考」字。】 ,能世其業,產益完阜。娶馬氏、齊氏,一子,即公也。
公性淳謹寬厚,光紹祖基,正身齊家,言動有則,教子有方,德譽隆甚,鄉友咸敬畏焉。或有忿鬬爭訟而質之者,則以理辯析,皆服其平。部使者行縣,率過門訪勞,欲表碩德上聞以旌之,公力辭焉。延祐庚申春正月二十有九日,卒於正寢,享年九十,葬下良原之先塋。夫人楊氏,鄉之名士族,貞靜勤儉,相內睦族,動輒循禮,宗姻交譽。生四子三女,長曰天祐,次天祥、天祿,次端,女適侯氏、趙氏、甄氏。次室陳氏,一子,天慶。
天祐娶趙氏,一女,適魏氏。天祥娶趙氏、陳氏,四男一女,長曰■〈王巳〉,次曰仲德、仲壽、仲和,女適張氏。天祿娶張氏,生男二女三,長曰仲寬,次曰仲實,女適魏氏、趙氏。
端字章甫,幼穎悟聰慧,公教子嚴甚,通經史,習吏牘,弱冠俾觀光京國,從省部大人遊。大德庚子冬,用薦充奏差中書斷事府。大德癸卯,轉甘肅行省宣使。至大辛亥夏,勅授忠翊校尉。延祐戊午,陞昭信,判晉寧路河中府。泰定乙丑秋,制加奉議大夫秦州知州。至元丙子,進秩朝散,知鳳翔府。至正癸未秋,擢中憲,知德安府。政治寬平,愛民重士,興學勸農,舉有成效。至正五年致仕通議大夫濟南路總管。娶周氏、蒙古禿忽魯氏、楊氏,二男一女,長曰海,次曰謙,女適楊氏。夫人周氏,至正己丑追封太原郡夫人。
天慶娶趙氏、崔氏,一男二女,長曰賁,女適賈氏。
孫■〈王巳〉婦李氏,四子二女,長曰崇德,次從善、從智、從義,女適李氏、郝氏。仲德婦馬氏、邢氏,女二人,適李氏、侯氏。仲壽婦杜氏,子三女一,長曰懿,次曰徽、遜。仲和婦馬氏,四子三女,長曰勤,次曰儉、恭、恕,女適劉氏。仲寬婦張氏,一子,曰立。仲實婦吳氏,子一人,曰達。海婦馬氏,子一,曰從正,娶李氏,至正乙酉入粟補官,祗授勅牒順德路邢臺縣王村鎮巡檢。賁未娶。謙至正庚寅告廕,未授,娶蒙古氏子,一曰權夫人。
楊氏以皇慶癸酉夏五月九日卒,壽年八十有五,祔公葬。後至正己丑秋八月,公以子端貴,贈通議大夫河間路總管,上輕車都尉,追封太原侯。夫人楊氏追封太原郡夫人。公之考進贈亞中大夫、東平路總管、輕車都尉,追封太原郡侯。妣齊氏追封太原郡夫人。恩寵優渥,皆公教子有方之所致也。
噫!王氏一門,祖孫奕世榮豔封蔭,非上世積德之深,陰騭之隆,得如是乎!為子若孫者,維繼維述,克繼祖武,以忠以孝,勉而不怠,庶家世興隆有加而未艾,可不勗哉!是宜銘。至正十一年。
△王順神道碑記